从民国走来的传奇女子:林徽因的璀璨人生
出身名门,初绽芳华
1904 年 6 月 10 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陆官巷的一个名门世家。其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在浙江多地任职,思想开明,重视教育,为林徽因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林徽因一名,便是祖父取自《诗经・大雅》“思齐” 一诗中的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寄予美好期望。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更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他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投身政治与教育事业 ,创办福建法政学堂,还担任过国会议员、司法总长等重要职务,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倡导民主与法治,是民国初年的活跃政治人物 。林长民思想极为先进,对女儿的教育也秉持开放态度,给予林徽因充分的学习与成长空间,这使林徽因从小就接触到多元的文化与先进思想,为她日后的学识和见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林徽因自幼聪慧过人,展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5 岁时,她便跟随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对文字和知识的领悟力远超同龄人。8 岁那年,林徽因随家人移居上海,入读虹口爱国小学,开始接受系统的现代教育 。在这里,她不仅在学业上表现优异,还展现出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经常阅读各类书籍,尝试写作诗歌和散文,文字间初露才情。
1916 年,随着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林徽因全家迁往北京,她也转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就读。培华女中采用全英教学,林徽因凭借此前打下的良好基础,迅速适应了学校的教育模式,不仅英语水平突飞猛进,还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和思想,拓宽了视野 。在学校里,她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社交能力 ,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欧洲之旅,邂逅诗意与理想
1920 年,16 岁的林徽因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彼时,林长民辞去北洋政府的职务,决定带林徽因游历欧洲,开阔她的眼界。这一决定,如同为林徽因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
初到欧洲,林徽因便被这里的异域文化深深吸引。古老的建筑、精美的艺术、多元的思想,一切都让她感到新奇不已。在英国伦敦,她入读圣玛丽学院,开启了一段独特的学习生活 。
在伦敦,林徽因结识了影响她一生的人物 —— 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以旁听生的身份在剑桥大学攻读,对林徽因一见钟情。徐志摩频繁拜访林长民,也因此与林徽因有了更多接触 。他的热情、浪漫和对诗歌的热爱,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林徽因的世界。在徐志摩的影响下,林徽因开始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两人常常一起探讨诗歌、文学和艺术,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悟 。徐志摩的诗才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激发了林徽因内心深处的文学潜能,她开始尝试创作新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与此同时,林徽因还受到了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房东女建筑师的独立、自信以及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让林徽因看到了女性在建筑领域的无限可能。她经常与房东交流,了解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逐渐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房东的引导下,林徽因开始关注欧洲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深入研究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她被建筑艺术的魅力所折服,心中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
这段欧洲之旅,不仅让林徽因在文学和建筑学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更让她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升华。她在与徐志摩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诗歌的浪漫与激情;在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下,坚定了追求建筑学梦想的决心 。这些经历,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她未来的道路,为她成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和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情定终生,赴美逐梦建筑
1920 年,林徽因游历欧洲回到国内,在北京的一场社交活动中,她与梁思成相遇。梁思成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的长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格 。他性格沉稳内敛,与林徽因的灵动活泼形成鲜明互补。两人初次见面,便被彼此的才华和气质所吸引,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
随着交往的深入,林徽因与梁思成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经常一起探讨文学、艺术和建筑,分享彼此的梦想和抱负 。梁思成被林徽因的聪慧和才情所折服,林徽因也欣赏梁思成的稳重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在相处过程中,两人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感情日益深厚 。
1924 年,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实现建筑梦想,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 。他们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顺利进入建筑系学习,而林徽因却因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而受阻 。面对这一困境,林徽因并未气馁,她没有放弃对建筑的热爱,毅然选择进入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系的大部分课程 。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日子里,林徽因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学习能力。她一边要完成美术系的学业,一边又要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建筑课程 。每天,她早早起床,穿梭于不同的教学楼之间,认真聆听每一堂课,做详细的笔记 。课后,她总是泡在图书馆和工作室里,查阅大量的建筑资料,钻研各种建筑设计方案 。她的勤奋和努力让身边的同学和老师都为之钦佩 。
在建筑系的课程中,林徽因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她对建筑的理解和见解常常让教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 。她的设计作品充满了创意和灵性,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尽管没有正式的建筑系学生身份,但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的才华和成就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她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为后来的女性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学成归国,投身建筑教育
1928 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了盛大而浪漫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他们并没有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而是马不停蹄地前往欧洲,对各国的建筑进行了深入考察 。在欧洲的这段时间里,他们走访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亲眼目睹了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等各种风格的建筑杰作 。每到一处,他们都会仔细观察建筑的结构、装饰、空间布局等细节,拍照、绘图、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实地考察,不仅让他们对建筑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们日后在中国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
同年 8 月,林徽因与梁思成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建筑事业的无限热忱,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国 。此时,国内的建筑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系统的教学体系 。而东北大学作为国内的知名学府,正积极筹备创办建筑系,以培养本土的建筑专业人才 。得知这一消息后,梁思成与林徽因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东北大学的邀请,决定投身于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 。
在东北大学,梁思成担任建筑系主任,林徽因则担任教授 。他们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他们首先面临的是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当时,国内没有现成的建筑教育模式可供参考,他们便借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涵盖了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技术等多个方面,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
在教学过程中,林徽因充分展现出了她的才华和热情 。她主讲美术与建筑设计课程,以其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见解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她不仅会讲解理论知识,还会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现场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精髓 。她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建筑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在她的教导下,许多学生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日后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除了教学工作,林徽因还积极参与建筑系的各项事务 。她协助梁思成管理系里的日常工作,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她还与梁思成一起,带领学生们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在他们的努力下,东北大学建筑系逐渐发展壮大,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如刘致平、刘鸿典、赵正之等,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建筑界的中坚力量 。
病魔缠身,文学与建筑齐飞
1930 年,林徽因的身体每况愈下,被诊断出患有肺结核 。在当时,肺结核是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疾,这对林徽因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然而,她并未被病魔打倒,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抗争 。她回到北京,在香山双清别墅开始了漫长的养病生活 。
在香山养病期间,林徽因并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而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在文学创作和建筑研究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在与疾病斗争的同时,她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这些感悟都被她融入到了诗歌之中 。1931 年 4 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 “徽音” 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正式开启了她的文学创作之旅 。此后,她陆续创作了《那一晚》《情愿》《仍然》等代表性作品 。这些诗歌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语言优美,展现了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情感世界 。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成为了她的经典之作,“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诗用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
除了文学创作,林徽因对建筑的热爱也丝毫未减 。尽管身体虚弱,她依然关注着建筑领域的动态,阅读大量的建筑书籍和资料,与梁思成等建筑界的同仁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她还利用香山周边的古建筑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香山的卧佛寺、碧云寺等古建筑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仔细观察这些建筑的结构、装饰和风格特点,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她的这些研究成果,为她后来的建筑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931 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校理,这是一个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术团体 。在营造学社,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 。他们深入全国各地,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测绘和研究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林徽因与梁思成的足迹遍布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多个省份,他们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古建筑遗迹,如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河北正定的隆兴寺等 。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在考察过程中,林徽因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她不顾身体的虚弱,常常与梁思成一起爬上高高的脚手架,对古建筑进行细致的测绘和记录 。她的观察力敏锐,能够发现许多被他人忽视的建筑细节和文化内涵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史的内容,也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32 年,林徽因完成了建筑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这是中国现代第一篇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 。在论文中,她深入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装饰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同年,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对北京周边的古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 。这些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的学术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
战乱岁月,坚守建筑理想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中国陷入了战火纷飞的战乱之中 。林徽因与梁思成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被迫解散,他们不得不离开北平,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 。在这艰难的时刻,林徽因与梁思成并没有放弃对建筑事业的追求,他们带着对古建筑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毅然踏上了西迁的路程 。
他们先是前往长沙,后又辗转至昆明,最终定居在四川宜宾的李庄 。在西迁的途中,林徽因与梁思成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疾病困扰,每一个困难都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然而,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在李庄,他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居住的房屋狭小破旧,经常漏雨;食物短缺,只能以糙米、青菜等简单食物果腹 。林徽因的肺病也日益严重,她常常高烧不退,咳嗽不止,身体极度虚弱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
在李庄的日子里,林徽因与梁思成开始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当时,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只能依靠最原始的工具进行工作 。梁思成负责绘图和实地考察,林徽因则承担起了资料整理和文字撰写的工作 。她常常在病床上,靠着微弱的灯光,查阅大量的古籍和文献,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 。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林徽因的病情不断恶化,但她依然坚持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 。
在撰写《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林徽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她对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对古建筑进行分析和研究 。她的文字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能够将复杂的建筑理论和历史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建筑史》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
经过多年的努力,林徽因与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撰写 。这部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的学术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空白,也为后来的建筑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参考 。在战乱岁月中,林徽因与梁思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坚守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
新中国成立,国徽与纪念碑的荣耀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林徽因的人生开启了全新篇章,也赋予了她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 。此时的林徽因,虽已身患重病,但她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却愈发滚烫 。她深知,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各方人才的共同努力,而自己作为一名建筑师,理应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同年 7 月,全国政协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国徽设计方案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千层浪,各界人士纷纷踊跃参与 。林徽因所在的清华大学营建系,也迅速组建了国徽设计小组,由她和梁思成共同领导 。林徽因深知国徽作为国家的象征,其设计意义重大,必须兼具中国特色、政权特征以及庄严富丽的风格 。她拖着病体,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工作中,常常废寝忘食 。她带领小组成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元素,力求在国徽设计中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
在设计过程中,林徽因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艺术才华,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她主张以中国传统的璧或瑗为主体,结合国名、五星、齿轮、嘉禾等元素,以红绶穿瑗的结构衬托而成图案整体 。她认为,璧在古代是最隆重的礼器,象征着统一与和平,而五星、齿轮和嘉禾则分别代表着国家、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寓意着新中国的政权基础 。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彰显了新中国的时代精神 。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努力,林徽因和设计小组终于完成了第一稿国徽设计方案 。然而,这一方案在初次审核中并未通过 。面对挫折,林徽因没有丝毫气馁,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与小组成员一起对方案进行反复修改 。她深入研究了其他国家的国徽设计,汲取其中的精华,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 。在修改过程中,林徽因注重细节,对每一个元素的形状、位置和色彩都进行了精心调整,力求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 。
1950 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国徽设计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 。林徽因和梁思成带领设计小组,对国徽图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他们在保留原有设计元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天安门的元素 。天安门作为中国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 。将天安门融入国徽设计中,不仅使国徽更具代表性,也更能体现新中国的国家形象 。同时,林徽因还特别注重国徽的色彩搭配,她主张采用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 。金色象征着辉煌与荣耀,红色则代表着革命与热情,这两种颜色的搭配,既庄重又喜庆,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
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林徽因等人设计的国徽方案终于在 1950 年 6 月 18 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审核 。当得知自己设计的国徽被选中时,林徽因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一刻,她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1950 年 9 月 20 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林徽因设计的国徽,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新中国的象征和标志,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国徽设计工作刚刚完成,林徽因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 。1949 年 9 月 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程,它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英雄烈士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林徽因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团队 。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过程中,林徽因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她主张纪念碑的设计应以碑的形式为主,用中国古代石碑的建筑样式建造,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她认为,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自鸦片战争以来跨越百年的无数人民英雄,其设计应庄重、肃穆,能够传达出英雄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气节 。在碑身的设计上,林徽因建议采用简洁大方的造型,避免过多的装饰,以突出纪念碑的庄严感 。她还对碑身的比例、线条等细节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使纪念碑在视觉上达到完美的平衡和和谐 。
除了碑身的设计,林徽因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花纹设计 。起初,她把注意力集中在木棉花上,因为木棉花又被称为 “英雄花”,寓意着英雄的英勇无畏 。然而,当她了解到木棉花并非中国原产时,毅然决定放弃使用木棉花 。她坚定地表示:“要纪念那些在战争里牺牲的中国英雄,那咱就一定得全用中国的元素 。” 经过反复思考和琢磨,林徽因最终选定了菊花、荷花、牡丹这三种中国传统花卉 。菊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荷花代表着纯洁和高尚,牡丹寓意着富贵和繁荣 。这三种花卉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底蕴,而且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民英雄的精神品质 。它们被雕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四周,为纪念碑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过程中,林徽因与其他设计师们密切合作,共同探讨设计方案 。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尽管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但林徽因始终坚持工作,她常常在病床上思考设计方案,与同事们进行讨论 。她的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执着态度,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
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在 1958 年 5 月 1 日正式落成 。这座雄伟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成为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象征 。林徽因虽然未能亲眼看到纪念碑的落成,但她为纪念碑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才华,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永恒的价值 。
参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林徽因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 。在这两项伟大的工程中,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专业才华、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她的贡献,不仅为新中国的建设增添了光彩,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香消玉殒,传奇永留人间
长期的劳累和病痛的折磨,逐渐耗尽了林徽因的生命 。1955 年 4 月 1 日,林徽因因肺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同仁医院与世长辞,享年 51 岁 。
林徽因的离去,如同一颗璀璨星辰的陨落,让无数人为之悲痛 。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建筑领域,她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拓者,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她的研究成果和建筑作品,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文学领域,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作家,她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她的人格魅力,更是让她成为了众人敬仰的对象 。她的独立、坚强、热情、善良,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都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
林徽因的一生,是追求卓越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 。她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书写了一段辉煌的人生篇章 。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和创新 。她的精神,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光辉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